足利直冬_足利直冬结局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足利直冬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足利直冬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丹后国的守护
2.在日本,为什么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叫做"中国地区
3.足利直义:日本镰仓时代晚期的知名武将
4.室町幕府的建立者: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的生平简介
5.日本的“四国/中国”是什么意思
6.足利义诠的人物形象
丹后国的守护
1336年 - 今川赖贞 1337年 - 荒川诠赖 1337年~1338年 - 上杉朝定 1339年~? - 今川赖贞 1341年~1350年 - 山名时氏 1350年~1351年 - 上野赖兼 1351年~? - 仁木赖章 1352年~1353年 - 高师诠 1353年~1360年 - 仁木赖胜 1360年~1363年 - 仁木义尹 1363年~1364年 - 足利直冬 1364年~1370年 - 山名师义 1375年~1381年 - 山名义幸 1385年~1391年 - 山名满幸 1392年~1409年 - 一色满范 1409年~1440年 - 一色义贯 1440年~1451年 - 一色教亲 1451年~1467年 - 一色义直 1468年 - 摄津之亲 1469年~1471年 - 武田信贤 1471年~1474年 - 武田国信 1474年~1484年 - 一色义春 1484年~1487年 - 一色义直 1487年~1498年 - 一色义秀 1498年~? - 一色义有 1506年~? - 武田元信 1509年~1519年 - 一色义清 ?~1558年 - 一色义幸 1558年~1579年 - 一色义道 1579年~1582年 - 一色一定 1582年 - 一色义清在日本,为什么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叫做"中国地区
镰仓末期到室町初期的一段是南北朝时代,日本同时有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即经常说的“天下二分,两统迭立”的时代。
南北朝在现代的历史学术研究中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尊氏逆臣论”:很多人认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是朝廷的“乱臣贼子”,是大逆不道的人。昭和九年是后醍醐天皇建武新政(1334年)的六百周年纪念日,一部分军人、历史学家就趁机摆出后醍醐和南朝各位忠臣的英烈事迹大肆表彰,以此宣传拥护天皇制度的思想。与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立刻提出指责,引起了激烈的辩论。第二个是“南北朝正统论”: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两统并立,其中肯定有一方是“正统”,另一方是“伪朝”;比如南朝正统论者就坚持说现在的天皇是夺取了南朝皇位的北朝子孙,但这个问题是比较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随便辩论一下就行的。明治时期的历史教育的教科书里就曾经把南北朝这章定名为《吉野的朝廷》(南朝),从而引发轩然大波,现在则统一称为《南北朝的时代》。
从元弘之变开始,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首先是日野资朝和俊基两位朝臣献身,但他们却留下了不朽的辞世之句:“五蕴假成形,四大今归空,将首当白刃,截断一阵风。”(资朝)“古来一句,来死无生,万里云尽,长江水清”(俊基)。
不久,正成顺应了时代,在千早举兵。紧接着义贞之攻陷镰仓,高氏之倒戈,再加上像菊池那样的豪族拼死的抗战,加速并最终灭亡了镰仓幕府。可怜北条一门,从赖朝举兵始,荣华百余年,最后只是证明了“盛者必衰”的道理。 但充满野心,也可以说是顺从了武士意愿的尊氏,利用中先代之乱,又谋杀护良亲王,最终将南朝方赶出京都。虽然楠木新田一度打回京都,但还是凑川一战,正成正季互刺报国。形势逐渐倒向北朝,北田显家败死和泉阿倍野,义贞败死越前藤岛,后醍醐驾崩,“南朝诸葛”胁屋义助病死伊予国府。这时好像胜负已分,但正行的出现和在藤井寺,天王寺两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赤松兄弟等诸多名将,再次燃起了南朝的希望。而正行与南朝的当权者亲房的不和,最终导致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与弟正时在四条啜追寻了父辈们。
高师直烧毁吉野行宫这一破坏文物之罪行最终受到了惩罚,和师泰被诛杀,害死这对兄弟的直义也没遭好报。被逼交出神器的南朝,又受到了楠木家族的眷顾。楠木正仪和北田显能将义诠赶出京都。而义贞的遗儿义宗义兴兄弟也一度打跑了尊氏,但在日后的金井原,入间川原却遭惨败。
随着山名时氏,足利直冬,楠木正仪的反复无常,南北便开始了拉锯战。(山名也大概因为这样,才得到的“六分之一殿”的“美称”吧)但因为义满的出现,使南朝妄图再次辉煌的梦想落了空。楠木正胜数度举兵,新田义隆,胁屋义则的奥州后南朝,与之呼应的大内义弘,企图暗杀义教的楠木光正,还有菊池武朝,楠木正之,北田满雅,武田信长和小仓宫良泰亲王等等,均告失败,未能撼动业已强大的室町幕府。但他们却使北朝一直苦于征战,缩短了足利幕府的寿命,又把它推向了死亡。
镰仓幕府末期,北条政权日益腐败衰弱,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不断,又适缝两次的蒙古袭来,对大战后有功的武士不能进行封赏,使得幕府的威望大幅下降。各地的农民百姓也纷纷起来,结成党派反抗领主(俗称“恶党”)。
另外,幕府与皇室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了。镰仓幕府设立初期,为了巩固武家政权、限制皇室而设立了“六波罗探题”,其作用就是为了监视朝廷的动静并对其进行干涉。象天皇继任的人选啦,取什么年号啦,镰仓幕府都得管。公元1259年,后嵯峨天皇排除长子后深草天皇,而让次子龟山天皇继任皇位,从而使两个天皇产生对立,即“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和“大觉寺统”(龟山天皇)。两个派别不断的为了皇位问题激烈斗争,而仍未觉悟自身危机的幕府则自以为是的在当中进行“调停”。不调还好,越调越乱,大觉寺统一方就认为幕府偏袒持明院一方,于是就开始暗中反对幕府。1318年,倒幕的主角登场了----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即位了!(附两统轮流即位顺位图)
后醍醐天皇不愧是勇于改革、具有武将精神的天皇。当政后立刻开始准备倒幕计划。正好,此时北条幕府执权的是非常昏庸的北条高时,他不问政治,日夜沉迷欲游宴、斗犬,被人们称作“狗将军”。这正是后醍醐等人的绝好机会。
可惜幕府的势力依旧广泛,耳目众多,讨幕计划败露了。天皇的两位心腹谋臣日野资朝、俊基勇敢的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使后醍醐免于受难。这就是公元1324年(正中元年)的正中之变。不久,后醍醐天皇又开始了第二次计划,这回吸取了经验教训,暗中联络各地势力,对皇室和贵族庄园领土的武士和延历寺和兴福寺的僧兵势力进行活动。可是1331年,由于重臣吉田定房向六波罗探题告密,计划再次失败。这下幕府不再放过后醍醐了,后醍醐也不坐以待毙,立刻逃往奈良,躲进了笠置山。幕府一面下令追捕,一面讨杀所有参与讨幕计划的贵族和武士。其中以河内的金刚山麓为根据地的土豪,以武艺智谋闻名的楠木正成,首先支持天皇而举兵,倨着赤坂城的险要地势率微弱兵力与幕府大军作战!(先祖登场!)在赤坂陷落之后,又在金刚山千早筑城再次举兵。后醍醐天皇被捕之后,在幕府强迫下,把天皇之位让给了政敌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光严天皇),然后被流放到隐歧岛去了。
这样看来倒幕运动似乎失败了,其实不是。后醍醐天皇公然举起倒幕旗帜,只是倒幕运动的发端,其后在楠木正成为代表的近畿武士的奋战下,暴露出了幕府的无能,全国各地的势力纷纷而起,和地头领主对抗,原本是后醍醐一派的政治斗争渐渐转变成了全国的民众性起义运动!
1333年,播磨的赤松则村(太平记中的圆心)举兵;伯耆的土豪名和长年救出了流放在隐歧岛的后醍醐;而且在四月末,为了讨伐后醍醐军而从关东西上的幕府大将下野足利高氏(后来受后醍醐赐字,改名尊氏)突然在中途举行叛变,摇身一变成了倒幕军的主力!(颠覆历史的另一个大头登场了,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不过说实话本人对他没有好感。)
顿时,形势逆转!在京都的幕府军遭到三方夹击,大败。六波罗的南北两个探题打算带着后伏见、花园、光严三个天皇到关东镰仓老家去避避难,结果南探题北条时益在近江关山中了埋伏丢了性命。北探题北条仲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与此同时,上野的豪族新田义贞(又一个强将!足利尊氏的邻居,后面会讲到二者的关系)率领东国武士集团攻入了幕府本处地镰仓,5月22日镰仓陷落。再接着,九州的岛津、大友、少贰等有实力的地方守护毫不费力的打倒了九州探题,各地的幕府势力都被推翻。由源赖朝创立、北条氏篡权的镰仓幕府百年基业瞬时土崩瓦解!
后醍醐天皇下定决心讨幕了。亲政之后,他就设置了记录所等机构,意欲总揽政权。
朝廷中有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两个年轻人,他们才学精深有都出自名门,很受后醍醐的器重。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天下的形势,彻夜不眠的研究宋学。俊基和资朝血气方刚,又是从小在门阀权势之中长大,崇尚宋代儒学的“思想政治与社会秩序统一”和“大义名分论”,在言谈中提及自己想要开辟贵族社会的野心。于是二人成为天皇身边的心腹谋臣,共同商讨对付北条氏的策略。同时朝廷中还有中纳言四条隆资、大纳言藤原师贤、参议平成辅加入其中,这样就有五个人了。
当然倒幕不是光纸上谈兵就够的,若要武力倒幕就必须有武士的加入。日野资朝就向后醍醐引见了正在京中的美浓国武士土岐十郎赖贞和多治见国长两人。
参与这个计划的人要担负极大的危险,为了测试一下大家的心意和团结现在来之不易的众人,后醍醐天皇举办了一次叫做“无理讲”的游宴。参加者有上面提到的师贤、隆资、俊基、资朝;公家洞院实世;僧侣游雅、玄基;武士足助次郎重成、多治见国长,这就是第一次讨幕的主力阵容了。
谁知道后来发生了巨变。1324年9月19日的清晨,京都六波罗军队突然出动,一支包围了在锦小路高仓的多治见国长的住所,另一支则扑向三条崛河的土岐赖贞的住所。因为是在京都的别馆,二人除了随身护卫之外没有多少兵马,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全体自刃身亡。很显然,讨幕的计划败露了,幕府占据了先机。在后来得知,原来是土岐赖贞的同族,左近藏人土岐赖员把计划泄露给了六波罗的奉行斋藤俊幸。
在当天夜里,资朝和俊基也被六波罗传唤并拘留了,之后就被送往镰仓。在审讯过程中,两人一口咬定这件事与天皇完全无关,是土岐和多治见想通过他们怂恿天皇,意图不轨;后醍醐天皇也派遣万里小路宣房带着自己“毫不知情”的声明出使镰仓。幕府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调查,也确实找不到更进一步的证据,第二年的八月,俊基被赦免释放了,资朝则免于死罪,被流放到佐渡。
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因为发生在元亨四年(1324),而这一年的十二月又改元为正中元年,所以后人就称其为“正中之变”,在史书中的记载称为“主上御谋反”。
后醍醐天皇虽然幸免得脱,但天皇有反幕之意已是公开的秘密,幕府对他的监视也严密起来。另一方面,此时的皇太子邦良亲王与天皇不和,原来的后盾后宇多法皇也过世了,所以现在急着想赶后醍醐下台,自己接任。
又一年过去了,到了1326年3月,倒霉的邦良亲王病死了。但立新太子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原本按照幕府所谓的“两统迭立,轮流继位”的原则,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之后应该由持明院统的某人接任,但强硬的后醍醐丝毫不退让,想要自己的皇子尊良亲王为皇太子。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帷幕。持明院方已经退位的后伏见和花园两位上皇,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压倒对方,都堆起笑脸讨好幕府执政北条高时。终于在幕府的干涉下,持明院统量仁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心中则燃起对北条氏无限憎恶的熊熊火焰…
正中之变以后,后醍醐天皇继续策划第二次讨幕。
1330年3月8日,后醍醐到奈良的春日社、东大寺、兴福寺等各处行幸,其真正目的是要联络京都附近的僧兵力量。27日,天皇又到比壑山延历寺行幸,表面上也是要捐资修建大讲堂,实际是为了见一个人——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这个尊云法亲王是后醍醐出家的儿子,世间称作“大塔宫”,在日后的倒幕运动中还俗,改名护良亲王,最后亦为了新政而死。)
经过“南都”、“北领”的两次行幸,安排了讨幕的兵力后援,正式举兵的时机日益成熟了。而就在这时,天皇接到了一个“讨幕不可论”的奏折。写奏折的是天皇的乳父兼重臣吉田定房。他在奏折中说:“按现今幕府当权的形势,想集结畿内的兵力就去对抗关东大军是完全不可能的,强行进行的结果只能是白白牺牲;幕府已经对天皇不信任,如果再次失败,天皇性命堪忧,皇室正统可能断绝;不若等到关东(幕府)时运衰败,兵力削弱之后再行举兵。”
忍了三十多年再也忍不下去的后醍醐对这份奏折丝毫不予理会,继续进行他的计划。另外还需提一下,在这几年中,后醍醐结识了几个僧人:醍醐寺僧正文观、法胜寺元观、净土寺忠元等,这些人原来是在宫中祈祷皇妃顺利生产的,后来天皇觉得挺灵验,就留在身边为他日夜祈祷讨幕顺利发展、北条早日。
足利直义:日本镰仓时代晚期的知名武将
如果你去日本旅游,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日本的本州岛西部。竟然有一块大约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叫做“中国地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是中国的地区吗?不是的!这里是日本的地区,地名叫做中国地区。中国地区,面积还真不小,由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5个县组成,人口有700多万人呢。为什恶魔叫中国地区呢?中国地区因为战乱较少,而成为当时日本除了京都之外,文化及艺术风气发展最盛的地区,也正因为这样,日本人把这个地区称为中国地区。简称为“中国”。
由此可以看出来,中国在这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中华文明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你说是不是?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影响力,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你觉得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跟日本相比,谁的影响力大一些呢?你会直面这样的问题吗?我们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人身攻击,好不好?
在日本看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中国的政权是以朝代名命名的,比如大明朝,大清朝,而没有一个统称“中国”的存在,因此,日本执意沿用“中国”的名称。一直到了二战后,日本才被迫接受了“中国”一词专属于“中国大陆”,而开始把自己的“中国地区”称为山阳山阴地区。看来,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说话才好使,你说是不是?
你去过山阳山阴地区吗?你觉得那里怎么样?
室町幕府的建立者: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的生平简介
足利直义(德治元年(1306年)- 文和元年/正平7年2月26日(1352年3月12日)),日本镰仓时代晚期至南北朝时代初期的知名武将。他是足利贞氏的第三子,室町幕府开朝初代幕府将军足利尊氏是他的同胞哥哥。 足利直义在室町幕府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1326年起,担任兵部重要官员,室町幕府成立后,除了持有兵权,参加多项争战外也担任幕府政所和注所的主管者等重要职务。相对于足利尊氏的"大将军",世人称直义为"副将军",兄弟二人合称"二御所"。1349年在观应之乱中失势出家,次年投奔南朝。1351年在关东被足利尊氏击败 ,囚禁于镰仓。翌年去世。
推翻镰仓到创立室町
德治元年(1306年),足利直义出生。根据《三宝院贤俊僧正日记》的记载推算则为德治2年(1307年)。直义最初接受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的偏讳"高"字,取名高国。后来改名忠义,又改名直义。元弘3年 / 正庆2年(1333年),后醍醐天皇从流放地隐岐岛逃出,举兵反对镰仓幕府。足利直义与哥哥足利高氏(即后来的足利尊氏)一起参加了攻打京都六波罗探题的战斗。
建武新政期间,直义担任左马头,奉镰仓府大将军成良亲王前往镰仓,后来建立镰仓府。建武2年(1335年)发生中先代之乱,北条高时的儿子北条时行在信浓国举兵,进攻关东。直义率军迎战,败于武藏国町田村的井出之泽(今东京都町田市本町田)。叛军进逼镰仓,足利直义在混乱中将被幽禁的护良亲王杀害,逃往三河国矢作(今爱知县冈崎市)。
同年足利尊氏率军来援,与直义合兵,从东海道向东夺下了镰仓。随后直义和尊氏留在了镰仓,并自行恩赏有功的武士。这是足利直义的主意。然而后醍醐天皇下令讨伐尊氏,并派新田义贞为大将军前往征讨。足利尊氏上表请求赦免并宣布隐居。足利直义等人在骏河国手越河原(今静冈县静冈市骏河区)战败。足利尊氏感到了危险,亲自出马,在箱根竹之下之战中击破了义贞并进占京都。翌年北畠显家、楠木正成、新田义贞自陆奥国上洛,直义与尊氏战败,在摄津国丰岛河原再次战败,逃往九州岛。途中在备后国得到了光严上皇的院宣,并在多多良滨之战中击破勤王的菊池武敏军,得到了西国武士的支援并再次上洛。足利直义从陆路、足利尊氏从水路分兵而进,在凑川之战(今兵库县神户市)击败了新田义贞、楠木正成,再次入据京都。
二头政治到观应扰乱
足利尊氏拥立光明天皇,制定建武式目并成立幕府。建武式目的制定多是足利直义的主张。延元3年 / 历应元年(1338年),足利尊氏被封为征夷大将军。足利直义则担任左兵卫督,负责管理政务,时人称之为"副将军",与足利尊氏并称"两将军"。然而正平3年 / 贞和4年(1348年),足利直义和执事高师直发生对立,足利幕府内部分为直义派和反直义派,后来发展为"观应扰乱",又称"观应之乱"。次年(正平4年/贞和5年(1349年))高师直一派袭击了足利直义。直义逃往尊氏的邸宅中避难,但高师直率大军包围了尊氏的邸宅,请求尊氏令直义退隐。足利直义被迫出家,法号慧源。
正平5年/观应元年(1350年),足利直义趁足利尊氏讨伐中国地方的足利直冬之机,同一些直义派的武将投奔南朝,向足利幕府发出文书表示讨伐高师直。但文书中没有使用南朝的年号,而是使用北朝的观应年号。
另一方面北朝下达讨伐足利直义的命令。足利直义率南朝军讨伐北朝,正平6年 / 观应2年(1351年)在播磨国光明寺城和摄津国打出滨大败尊氏。尊氏以流放高师直兄弟为条件与足利直义达成和解,但高师直却被直义派的上杉能宪杀害了。
铲除了政敌高师直兄弟后,足利直义重新执掌了幕府的政务,并以足利尊氏的嫡子足利义诠为副手。但直义与尊氏有非常深的矛盾。足利尊氏决定废黜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称正平一统。南朝下令尊氏讨伐直义。足利直义从京都逃出,经北陆道信浓国逃往镰仓,纠集当地的反尊氏势力抵抗。足利尊氏前往讨伐,在骏河国萨埵山(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相模国早川尻(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等战击破直义,解除了直义的武装。足利直义被关押在净妙寺境内的延福寺。翌年2月26日(1352.3.12)足利直义突然死去。官方说法是病死,但《太平记》却称他是被毒死的。巧合的是,足利直义死亡的日期正是高师直兄弟一周的忌日。
1358年足利尊氏死前,曾请求后光严天皇追叙足利直义从二位的官位。
人物形象
足利直义的兄长足利尊氏常常感情用事(例如被后醍醐天皇封为朝敌时,尊氏一度逃离战场准备出家)。与尊氏相比,直义遇事冷静沉着,通常在关键时刻为兄长出主意。他在室町幕府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足利将军家取得天下不可缺少的人物。 足利直义原本与兄长足利尊氏的关系很亲密。室町幕府建立之后,足利尊氏执掌军事指挥权,同时让直义全权管理政务。然而这种二头政治必然导致幕府内的派阀争斗,因此观应扰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足利直义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权并且被杀,成为悲剧人物。
曾为室町幕府立下赫赫战功的美浓守护土岐赖远,有一次由于酒醉撞翻了光严上皇乘坐的牛车(一说用箭射上皇乘坐的牛车),并且侮辱上皇与狗
无异。足利直义大怒,不顾众人的求情下令直接将赖远斩首。同时在梦窗疏石的劝说下,念在土岐赖远战功的份上,仍然保留土岐氏,由其侄子赖康继承家督之位。
在观应扰乱中,足利直义逃奔南朝,与兄长足利尊氏对立。但直义仍然拥护室町幕府,另一方面则以为南朝是正统的皇室,要求室町幕府废除北朝朝廷奉还大政。南朝朝廷方面则要求无条件归还京都。由于足利直义在幕府中有非常高的地位,南朝朝廷对他很不信任。足利尊氏为了讨伐直义,全部接受了南朝的要求。结果足利尊氏取得了南朝的命令名正言顺地讨伐直义,直义则在与尊氏的外交斗争中彻底失败,兵败身死。
日本的“四国/中国”是什么意思
足利高氏(日文:あしかが たかうじ,英文:Ashikaga Takauji;1305年8月19日-1358年6月7日),镰仓时代晚期至南北朝时代的武将,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1336-1358年在位)。幼名又太郎。镰仓幕府灭亡后,由后醍醐天皇赐名为"尊氏"(后醍醐天皇讳"尊治") 。足利一族本是河内源氏义家流嫡系子孙,北条氏执权之职后,足利氏备受屈辱。正庆二年(1333年),足利尊氏受镰仓幕府之命出征,之后受后醍醐天皇之命明确宣布讨幕,一举攻下京都六波罗府,灭亡镰仓幕府。建武政权建立后,后醍醐天皇对尊氏的决定权加以种种限制。尊氏与 建武政权之间的裂痕进一步加深。建武二年(1335年)七月,"中先代之乱"爆发,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举兵攻入镰仓。足利尊氏率军与其弟足利直义会合,大破镰仓军。此后,足利尊氏占据镰仓,拒不回京。建武三年(1336年),率军攻入京都,拥持明院统丰仁亲王为光明天皇,改年号为延元元年,并受封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室町开府。后醍醐天皇已逃入吉野,并建立了南朝,与室町幕府相对抗。直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执权时,才将两朝统一。
由于足利尊氏在镰仓反叛后醍醐天皇,后来又攻入京都流放天皇,因此被水户学的儒学学者们当做逆贼。江户时代德川光圀在编纂《大日本史》时,将他列入逆臣之中。明治时代后,由于受到皇国史观的影响,足利尊氏被日本 *** 当作逆贼。但二战以后日本人的历史观出现了变化,部分历史学家对其作出了肯定评价。
足利尊氏一族本是河内源氏义家流嫡系子孙,自北条氏得到镰仓幕府执权之职后,足利氏备受屈辱。传说足利氏先祖足利义家曾有遗书,希望自个的第七代孙取得天下,以雪屈辱之恨。可是,到第七代孙足利家时(即尊氏的祖父)之时,未能实现先祖遗言。一天,家时祈求八幡菩萨,愿他的三代子孙中能有人实现先祖的遗愿,然后,含恨剖腹自杀。
足利尊氏在嘉元三年(1305年)出生,他是足利贞氏的次子,初名高氏,幼名又太郎。妈妈是上杉清子,同母弟是足利直义(初名高国)。足利尊氏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丹波国八田乡梅迫(现京都府绫部市梅迫町)被称为"尊氏诞生之井户" ,另外一种是镰仓。《难太平记》记载道,尊氏出生时出现奇瑞,即在新生儿初次洗澡的时候,飞来二只青鹪,一只停在尊氏的左肩,一只停在勺柄。
足利尊氏由于兄长左马助高义的夭折,虽然是庶出之身最终成为嫡子,元应元年(1319年)十月,十五岁的时候,叙任从五位下治部大辅。元应二年(1320年)九月,辞去治部大辅,以后称为前治部大辅 。不久迎娶北条氏一门赤桥久时的女儿赤桥登子(镰仓幕府最后的执权北条守时的妹妹)。
出仕镰仓
镰仓幕府晚期,北条高时担任执权,而政治实权由内管领长崎高资掌握,因为他随心所欲专断妄为,使得政治混乱,御家人的不满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朝廷在13世纪中叶以后,皇统分裂为持明院统和大觉寺统两统,围绕皇位的继承产生的激烈对立一直持续著。镰仓幕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两统交替即位的方式,但是两统的对立依旧存在 。
文保二年(1318年),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即位。后醍醐天皇趁著父亲后宇多法皇停止院政的时机,计划改革政治,设立记录所,起用人才,开始亲政。关于皇位的继承,被决定为在天皇之后是兄长后二条的皇子邦良亲王,接着是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光严天皇),两派各自出谋划策推动幕府催促后醍醐天皇尽早退位。后醍醐天皇在这样的形势中,为了安定自身的皇位,也为了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理想,同时受到多年来学习的宋代儒学的名分思想的影响,痛感必须打倒镰仓幕府,于是和近臣们密议讨幕的计划。此计划在正中元年(1324年)被发现,在幕府的干预下失败,史称"正中之变"。此后后醍醐天皇打倒幕府的意志不曾动摇,继续拉拢奈良和睿山的僧兵等,积极准备讨幕的工作。
元弘元年(1331年),天皇等人的预谋再次被幕府察觉,以日野俊基为首,文观、圆观、忠圆等主谋者被抓。后醍醐天皇在同年八月逃到大和的笠置举兵。以河内的楠木正成在赤阪城举兵,各地出现相继举兵的情况。接到天皇举兵的通知的幕府,于九月二日下令出兵镇压,幕府军从五日到七日离开镰仓出发 。足利尊氏在九月五日失去父亲足利贞氏,佛事尚未结束就接到动员令。一般以为此事在尊氏的心中深深地刻上对北条氏的憎恶。不久北条大军将后醍醐天皇的藏身处笠置城攻陷,天皇被抓,神器也被幕府交付给由幕府拥立的光严天皇(量仁亲王)。足利尊氏等西上军于十一月返回镰仓。
元弘二年(1332年)三月,后醍醐天皇被流放于隐岐,事件的主谋们也受到处分,元弘之乱到此结束。然而同岁末,赤阪城落城时消失踪影的楠木正成在千早城,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护良亲王在吉野,相继举兵。进入元弘三年(1333年),播磨的赤松则村举兵等,倒幕势力在各地再次蜂起。后醍醐天皇在闰二月逃出隐岐,被伯耆的名和长年迎接到船上山,向各地的武士下达纶旨呼吁讨伐幕府。幕府得报,决定派遣大军,任命北条一门的名越高家、足利尊氏为大将使之上洛。
室町开府
建武二年(1335年)十一月七日,足利尊氏公布二项十七条的建武式目,向天下宣布幕府的复兴同时出示今后施政的基本方针。幕府的组织大体上从建武三年(1336年)到四年(1337年)得到确立 。足利尊氏在期间得到北朝的委任,叙权大纳言,历应元年(1338年)八月十一日就任征夷大将军,同日位阶进入正二位,如此室町幕府正式成立。后醍醐天皇在建武三年(133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秘密逃出京都,潜行至大和吉野,开设朝廷南朝与足利尊氏拥立的京都朝廷北朝对抗。如此两个朝廷和两个年号并立的南北朝六十年的内乱就此开始。后醍醐天皇呼吁全国讨灭足利氏,派遣皇子、诸将在各地努力扶植收复京都的势力。作为对应,足利尊氏任命一族为守护配置于各国,关东、九州等前代以来的有力豪族拥有守护职的地方设定关东管领、九州探题与南朝势力对抗,以之做为全国支配的布局。
两军的战斗在各地展开。北陆方面,新田义贞进入金崎城,与本据地上野、越后联络开始活动。重视事态的足利尊氏让越前守护斯波高经、如果狭守护斯波家兼兄弟负责对付新田义贞,并派执事高师直之弟高师泰作为后援。高师泰等在建武四年(1337年)三月,攻陷金崎城,尊良亲王自杀,恒良亲王被捕。斯波军在此后与新田军激战。历应元年(1338年)闰七月的藤岛之战,新田义贞败死。奥州方面,北畠显家受到足利军的猛攻不得不放弃多贺国府。建武四年(1337年)正月,转移到伊达郡的灵山,由于后醍醐天皇的命令再度踏上西上之途。同年八月,带领十万精锐出发。十二月导致在镰仓辅佐足利义诠的的斯波家长败死。历应元年(1338年)一月,到达美浓。于是足利尊氏派遣高师冬防御显家军,高师冬的军势在同国青野原大败。北畠显家军自此南进伊势,经伊贺向奈良进发,准备进攻京都。对此足利方的高师直率大军南下,二月,在般如果坡击破北畠显家军,连战之末的五月,北畠显家在和泉石津败死。
北畠显家、新田义贞的相继阵亡,对于南朝方来讲是极大的打击。后醍醐天皇为了挽回颓势,采用再次派遣皇子到各地的策略。同年九月,怀良亲王作为征西大将军下向西国,义良、宗良两亲王与北畠亲房及其次子北畠显信等下向东国。伊势出航的义良亲王一行,在途中遭遇暴风雨,义良亲王(后村上天皇)被吹回伊势,宗良亲王漂至远江国,只有北畠亲房成功到达目的地常陆。进入常陆的北畠亲房为争取南朝的据点而奋斗,不久由于关东执事高师冬的东下逐渐受到压迫。康永二年(1343年)十一月,北畠亲房含恨返回吉野。自此之后,后醍醐天皇在历应二年(1339年)得病,八月十六日在吉野结束一生,义良亲王即位,也就是后村上天皇。
足利尊氏接到后醍醐天皇驾崩的通知后,十分感慨,立刻停止幕府的杂务沙汰七天表示哀悼之意。同年冬,为了吊唁天皇的菩提,在洛西之地建立天龙寺。历应四年(1341年)七月同寺竣工之时,足利尊氏与足利直义一起出席,亲自负责著土。
足利直义回到了幕府,管理政务,由足利义诠担任其副手。尊氏和义诠以讨伐谋反的佐佐木道誉、赤松则佑为由亲自出兵近江、播磨,实际上是就讨伐直义、直冬的问题同南朝方面进行讲和。得知此事的直义经北陆道逃往镰仓。同年十月,足利尊氏同南朝讲和,废除了北朝朝廷,向南朝投降,史称正平一统。同时尊氏率军讨伐直义,进入东海道,在骏河萨捶山(今静冈县静冈市清水区)、相模早川尻(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等战役中击破直义,逮捕了足利直义并将他关押在镰仓。观应三年(正平七年,1352年)二月,足利直义突然死去 。
足利义诠的人物形象
日本的“四国/中国”中“四国”指四国岛,包括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和高知县等4个县,“中国”指中国地区,包括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和山口县等5个县。四国,又叫四国岛,在古代是由阿波(あわ)、赞岐(さぬき)、伊予、土佐等四个国构成的,所以称为“四国”。行政上分为爱媛、香川、高知、德岛等4县。
中国地区名字源于日本平安时代,以当时的首都京都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将国土命名为“近国”、“中国”、“远国”三个地区,“中国”就是中部地区的意思,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地区,是指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山阳道、山阴道地区,包含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5个县,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
扩展资料:
“中国”一词名称的争议。
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的政权是依朝代名命名(如大明、大清国),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的出现,“中国”在大陆的才开始固定官方使用。
而在此之前,日本已经有“中国”一地方来形容本州西端了。因为中华民国的出现,使日语中的“中国”一词的写法和读法也可同时表示邻国的中华民国。
战后的日本才开始接受“中国”一词也可等于“中国大陆”,而且在近代随着有更多日本人到中国大陆旅游工作,“中国”一词几乎完全取代中国地方,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百度百科—中国地方
百度百科—四国
《太平记》将足利义诠描绘成一个容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而且沉溺于酒色的愚钝人物。事实上,足利义诠在父亲尊氏不在的时候发布半济令,确保了武家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在足利直冬的进攻下,幕府陷入窘境;而足利义诠在神南之战中破直冬军,此后又立下了许多战功。细川清氏失势(康安政变)后,义诠利用斯波氏的暂时失势(贞治之变)这一机会压制各地守护的势力,提高了幕府将军的权势。此外在义诠任将军期间,原本支持南朝的强大的守护大名大内弘世、山名时世等人归顺幕府和北朝;仁木义长、桃井直常、石塔赖房等人再次归顺幕府。因此不能无视他对南北朝动乱的平息和幕府政治安定所作出的贡献。此外,义诠向奥州派遣石桥栋义,向九州派遣斯波氏经、涩川义行,平定了九州。
足利义诠与正室涩川幸子仅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却早夭。此后义诠再也没有生过儿子,可能是因为他以前与许多公卿的女儿、天皇身边的女官性交过度导致了肾虚。因此后来不得不将之前与侧室所生的足利义满立为继承人,由管领细川赖之辅佐。
好了,今天关于“足利直冬”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足利直冬”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